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 学院动态
学习中医经典,弘扬中医文化—— 医药学院岐黄中医学社开展中医经典系列学术讲座之《伤寒论》
日期:2024-11-01 / 已访问:1
学习中医经典
弘扬中医文化
岐黄中医学社中医经典系列学术讲座
中医经典作为中医学的根源与精髓,蕴含了中医学最核心的理论和技术。这些经典著作,不仅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和生活智慧,更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基石。为传承中医精髓,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医药学院岐黄中医学社于11月1日晚,在4519举办关于中医经典——《伤寒论》的学术讲座,由袁磊老师进行讲解。
诵读中医经典
《伤寒论》是东汉末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成书于公元200~210年之间。该书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并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袁老师介绍,《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对中医药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承中医智慧
袁磊老师详细阐述了《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方法之一。袁老师指出,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而言。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的经验,依据机体抗病的强弱、病邪的盛衰及病势的进展、缓急,结合八纲,联系经络、脏腑、气血,对外感伤寒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进行分类、归纳,概括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袁老师进一步解释说,六经辨证不仅适用于外感伤寒,也适用于内伤杂病。它通过对病变部位、证候性质、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病势趋向以及六类病证之间的传变关系进行分析,为中医临床提供了科学的诊断和治疗依据。袁老师还结合具体病例,详细讲解了六经辨证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使听众对六经辨证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本次讲座不仅为中医学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也进一步增强了岐黄中医学社的学术交流氛围。袁磊老师以其精湛的医术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