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办学思路
1.总体思路
以“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作为学院的根本任务,以生物食品科技、动物科技两大专业群建设为基础,以条件建设为保障,以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为重点,推进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全面发展。到“十四五”末期,将学院建成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的生命科学学院。
2.整体目标
遵循教育规律,以吉林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发展为导向,充分利用已取得的特色动植物资源研究优势,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科技创新。建设与发展的具体目标如下:
2.1学科专业建设
搭建学科创新团队,打造学术亮点,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通过特殊扶持政策,采取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等方式,培育和造就一批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领军人物。特别注重培养一批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方面成长较快的青年学者,使学科梯队更加合理、可持续发展。
通过优势特色学科培育工程建设,使涉农近农学科形成学院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成为省一流重点学科,努力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
“十四五”末期,建成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1个,力争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动物医学专业获批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分批将动物科学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当中的1-2个专业建设成为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1-3个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1-3个专业分批通过专业合格评估验收。
2.2科研及成果
建设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争取科研经费100万元/年以上;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和专著2篇/人/年以上;获得省部级2-3等科研奖励2-3项,获发明专利3-5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1-3项;编写各类专业教材2-4部;引进和使用国外优秀原版教材4-5部。 运用动物科技、生物工程、植物育种技术,依托产学研合作发展基础,在长白山特色动植物资源及产品开发应用研究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3人才培养
根据我校办学条件、专业优势与特点,“十四五”期间,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园林和应用化学7个本科专业计划招收本科生400名/年,专业群相互支撑、协调发展,构建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
2.4师资队伍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提升学院现有本科专业整体师资队伍水平。采取“引进、提高、外聘”的团队建设策略,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方向齐全的师资队伍。通过加大投入、内培外引等,重点加强学科带头人以及专业教师骨干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具体规划如下:
逐步等达到现有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40%以上。
实现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更加合理,55岁以下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在50%以上;35-50岁的中青年教师占总数的80%以上;
逐步等达到专业设置、教师学缘结构更加合理,双师型教师比例为60%以上。
2.5教学改革
2.5.1课程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并优化现有课程体系,突出产教融合课程特色,改革和更新教学内容。重点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以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园林和应用化学7个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为重点,建设全方位、立体化课程体系。按照分类培养、课程打通的原则,构建分类培养课程平台。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打通基础课程及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形成学科基础和专业必修模块课程体系。
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内容的优化,以一流课程建设为牵引,力争建成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校级优秀课3—5门、一师一优课和产教融合课程30门;发挥一流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优质课程群,增强各专业的建设水平和在国内同领域的影响力。
2.5.2教材建设
计划“十四五”期间主编和参编产教融合课程教材3-5部。通过教材建设,一方面,及时更新和充实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产教融合教学水平。扩大专业在国内、省内的影响,加快教材建设速度。
计划到“十四五”结束时,实现新购置学院现设有7个本科专业图书2500余册,专业杂志10-15种,并充分利用我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完善本专业资料室的建设和管理,建设信息中心、充分利用网络图书资源。及时了解学术动态,掌握本专业发展前沿,开阔教师的学术视野,充分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鼓励教师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加大投入以教学研究项目的形式资助网络混合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评选多媒体课件等,提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和展示效果,形成一批高水平网络多媒体授课课程群,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5.3教学方法
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把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作为改进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力推进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实践式、自学式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逐渐从传递性教学向探索性教学转变,实验教学逐渐由验证性实验向学生自主设计课题的创新性实验转变,毕业论文从模仿性训练向研究性训练转变。积极进行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利用现代网络与软件,力争将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授课教案、课件、教学录像(部分)、素材库等上网,并与学生进行网络互动答疑,发挥网络教学资源优势,帮助学生掌握慕课等网络教学资源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操作技术,形成一批高水平网络多媒体授课课程群,提高了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2.6实验实习基地及学科平台建设
学院现有专业都是实验性强的专业,完善的仪器设备条件和先进的实验手段,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优秀人才的必备硬件、软件条件。在学校的重视下,经过前期的重点建设和发展,在实验教学方面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试验基地、充足的仪器设备,完全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
完善学院特色动植物资源相关领域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打造相关专业教学、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产学研一体的教学科研平台,发挥“强鹿兴农”优势。整合现有教学科研平台,建立农业生物工程创新中心,下设6个分支单位,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①吉林省鹿产业工程研究中心 胡铁军(教 授)
②吉林省中韩动物科学研究院 唐玉娇(教 授)
③吉林省动物营养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刘春杰(教 授)
④生物技术工程中心 刘 艳(教 授)
⑤吉林省功能性食品产业工程中心 尤丽新(教 授)
⑥教学实验室管理中心 宋继伟(副教授)
以“统一管理、优化配置、资源共享”为原则,继续完善和强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以专业实践教学项目和科研项目作为牵引,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调整与组合,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的根本目标,建立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灵活的实践教学科研平台,为学生进行自主设计、自主创造活动提供良好的实验场所。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做到精密仪器、大型仪器设备由专人管理、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完好率达98%以上。
为了加强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学院进一步建设和完善8个开放实验室,设置及负责人如下:
①食品微生物开放实验室 尤丽新(教 授)
②食品营养开放实验室 陈海燕(教 授)
③食品安全评价开放实验室 孙永杰(教 授)
④生物工程技术开放实验室 刘 艳(教 授)
⑤基础兽医开放实验室 刘 靓(高级实验师)
⑥动物遗传育种开放实验室 刘春杰(教 授)
⑦农药分析开放实验室 董 宁(实验师)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现有企业实习基地基础上,积极增设新的企业实习点,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在实习企业得以实践巩固。到“十四五”结束时,力争新建实习基地15个以上,重点建设与专业学生实习就业关系密切的大、中型企业实习基地。建设省级科研平台2--3个;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基地1--2个;省级科研立项2--3项;省级2-3等科技成果奖1-2项。
2.7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
实施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工程。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支撑学科建设,支撑人才培养,是学校建设特色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根本路径。
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工程,要面向国家特殊需求,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转化科技成果为目标,以建设省重点科研平台、创新团队、协同创新中心和高水平学研产合作平台为重点,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引领,以创新科技管理体制为保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的重大突破。
通过实施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工程,构建与应用技术型大学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开展应用技术性研究,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在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主动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取得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科研反哺教学。重点围绕吉林省梅花鹿产业发展的需要,力争在梅花鹿产品开发、产业关键技术及标准研究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