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你为什么“剩”在家里?

时间:2015-03-02 点击:440 发布:admin

情人节,你为什么“剩”在家里?

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约有1.8亿适龄未婚青年,且这一人群正呈现高龄化的趋势。为什么有的人熬了多年,仍然被剩下?

这种困境可有什么招数破解?

小编归纳总结了五大问题严重的“必剩”人群,一起来看看吧,没准儿哪条里面就有你。

人群1

消极拖延对异性没有渴望

■典型口头禅:找对象?不急不急!

■行为表现:

虽然心里很明确地知道,只有多参加社交活动,才能结识更多异性,行动上却始终消极拖延,哪怕现成的活动就在眼前,也总有借口拒绝:太累了、下雪了、下次吧……更喜欢抱着电脑宅在家,一窝就是一天。

哪怕业余时间外出一次,也始终跟几个单身同性凑在一起,互相强化彼此的观念:找对象有什么意思?咱没对象不也过得挺乐和?全程七嘴八舌地对八卦、美食等话题高谈阔论,丝毫不关注身边的其他人。除非万不得已,不会跟其他异性搭话,全身散发的气场都在强调:生人勿近。

■心理症结:

这样的人单身多年,很可能早已适应了自由的单身生活,尤其经过多年调整,他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一种比较稳定、平衡的状态,所以表面看来对异性没有需求,也没有欲望,如果此时非要强制安排一个恋人给他们,没准儿他们会感到严重的不适。他们之所以考虑恋爱、结婚这类事儿,似乎更多是迫于舆论压力,所以行动上很难积极。

■破解关键:

首先必须意识到,自己之所以对恋爱无需求,很可能是多年自我适应的结果,“既然摆脱不了单身,就去努力适应单身”,能适应固然好,但不要把“适应”当“喜欢”,不要总用“单身更好”的论调去自欺欺人,要正视自己对异性的需求。

日常生活中,尝试增加与异性的接触,多参加有异性出席的社交活动,唤醒自己对异性关系的渴望,才能逐渐调动起结识异性的热情。

人群2

太过自我被父母过度呵护

■典型口头禅:为什么我的爱情还没出现?

■行为表现:

与父母关系过近,大事小情都喜欢先让父母挡在前面,平日被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业余休闲时间也几乎都被家人填满。由于每天的日子太过舒服,很难从生活中尝到寂寞的滋味。所以他们面对异性,也总是表现得十分安详,没什么渴望,似乎不论是谁都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就算偶尔被人暗恋,也表现得毫不在意,很少给对方任何鼓励的暗示,仿佛“喜欢”这件事完全是对方一个人的事情,很多潜在的追求者都因此而不了了之。

■心理症结:

被父母过度呵护,心理上还未断奶,对待恋爱,始终还是一副孩子心态,以为自己不需付出任何努力,所谓的“美好爱情”就像其它精致的礼物一样,会由身边某个信赖的家人赠送给自己;或者会由某个十分珍爱自己的追求者,先默默在一边把“爱”修饰完美,再端出现成的送给自己。他们太习惯被人照顾,所以对恋爱也抱着不切实际的期待,以为自己只需静静等待,完美恋人自会降临。

■破解关键:

首先必须把自己从自我中心的幻想中敲醒:真正的爱情是必须你用心经营的。如果你抱怨真爱总不出现,不妨先想想,自己是否主动站到了异性看得见、能接近的地方?每周又投入了多少时间去跟异性交流?如果你始终保持太过自我的生活方式,就别怪爱人都对你敬而远之。

另外如有必要,不妨从家里搬出来住,与父母保持距离,拥有自己可以支配的自由生活。自己花时间料理生活上的一切,脱离父母羽翼的保护,借助一点一滴的日常经历,体验亲密关系对生活的重要。

人群3

标准混乱拿爱情当扶贫

■典型口头禅:我希望找一个真正爱我的人,可以包容我的一切。

■行为表现:

不论自身条件如何,说起择偶标准,这类男人总在找身高160cm以上、相貌中等以上(不要太胖)、性格温柔体贴、懂事听话的女人;这类女人总在找有正式工作、月薪比自己高、能力比自己强、各方面都比自己成熟的男人。

生活中能满足这些要求的人其实少之又少,可这些在他们眼中却仅仅是“基本要求”,就算有人满足条件,男人还进一步希望女人不要干涉自己的生活,什么抽烟、喝酒、打麻将,统统不要管;女人则希望男人时时刻刻体贴照顾,最好在所有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男人都能挺身而上。

■心理症结:

首先,对于这类总希望恋人可以不介意自己的矮丑穷、脾气臭,希望对方愿意无条件欣赏自己,甚至从物质到精神全部支持自己的人,我只想说,你们这不是在找对象,是在给自己找妈/爸啊。这类人生活中可能根本就没几个异性好友,对于异性心理连一些基本的常识都没有,一谈起恋爱标准,就先在那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设立近乎苛刻的条条框框,对那些真正影响幸福感的重要问题,例如沟通模式、忠诚标准、处世原则等等,却反而概念模糊。

■破解关键:

如果你始终抱着“被扶贫”的想法去找对象,期望从恋爱中捡到大便宜,就别怪对方比你还现实。你必须修正自己对婚姻的期待,不要以为对象挑好了,就真的“天天都是情人节”。事实上谁的婚姻都不容易,没有人会一辈子义务当你的心理依赖对象,你必须每一天都努力地呵护关系,才可能真正找到愿意跟你相依相伴的人。

人群4

目标迷茫,找对象只会凭感觉

■典型口头禅:找对象就是看感觉。

■行为表现:

对待恋爱没耐心,往往刚见一面就急着给人下结论,一旦断定对方不是自己的菜,就会迅速收起所有的热情和好奇,摆出一副“你被淘汰了”的优越姿态,拒绝给对方转换环境、刷新印象的机会。

其实多数时候他们自己也说不清对方到底哪里不合适,只是在他们的幻想中,一旦合适的人出现了,脑海中一定会出现某种异于平常的反应,以提醒他们“就是他!”所以他们拒绝别人的理由就是“没感觉”,究竟什么样的有感觉?“不知道”。

■心理症结:

热衷“找感觉”的人说白了,好多都是颜控。在这个看脸的世界,很多人面对各种不入眼的对象,都会以“没感觉”为借口,以隐藏自己颜控的本性,一旦换个帅气、漂亮的对象上场,他们肯定就找到感觉了。可问题是,帅气、漂亮的身后往往追求者排着队呢,人家又凭啥对你有感觉?

而且这类人总以为,“找感觉”是件特容易的事,就像人疼了会尖叫,烫到会躲避,是天生自带技能。事实上,“找感觉”也是一种能力,心理学上管它叫“自我觉察”,它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实面对自己、敏锐捕捉感觉,甚至包括能否准确地把感觉传递给别人。尤其在情感教育普遍缺失的当下,这可是一项挺高级的能力,远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破解关键:

首先必须破除对爱情“神启”似的迷信,不要奢望相亲第一面就找到什么“感觉”。毕竟很多人并不擅长第一面就积极表现自己,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多是在日常相处中逐渐丰富的。

而且若要依赖这种“觉察力”去找对象,就必须先实际经历一些成功或不成功的爱情,才能真正理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有感觉”、“没感觉”,而不是用一种虚幻的想象,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人群5

心理阴影,对异性充满成见

■典型口头禅:谈恋爱可得找个知根知底的。

■行为表现:

也许是从小目睹了父母冲突的婚姻,对恋爱抱有各种先入为主的阴影。例如认为谈恋爱是一件充满危机的冒险,男人都爱引诱女人上床,女人都惦记着花男人的钱。即使身边有可以发展的对象,也在各种小事上充满警惕,一有风吹草动就展开无边联想,混到岁数很大了,还从没被异性占过便宜,其中不少甚至连手都没牵过。

与这种人际疏远感相矛盾的是,他们一边时刻保持警惕,一边却期待着:不能再走父母的老路。奢望自己恋爱一次成功,从此没有争吵,不起争执,过上永远平静、舒心的生活。

■心理症结:

这类人对于异性,往往抱有很多荒唐无理的偏见,认为“主动认识你的男人都不靠谱”、“刚见几次就想吻你的男人是流氓”、“喜欢网聊的女人都不本分”、“关心你收入的女人都太物质”。

他们在相亲交往中,往往集中了太多精力在自己身上,满脑子琢磨的都是如何避免失败、如何提防别人,对于对方究竟是怎样的人,其实毫无判断力。

受过去阴影的影响,一旦对方身上表现出某种特质,例如显得很有上进心、很会照顾人,他们的防御又会被轻易击溃,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反而更看不清对方的真正面目。

■破解关键:

你必须承认:自己根本不清楚什么样的人是合适的,因为你压根也没经历过几个人。你需要的是先从熟练跟异性相处开始,降低目标,从做普通朋友做起,甚至给自己一个规定:不可以带着恋爱的目的相处。结交几个可以拉近关系的异性朋友,跟他们一起发展一些兴趣爱好,活跃自己的生活。只有当你自己的心情放松了、自然了,你的内心才有空间去接受别人,你才能在演习中明白,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恋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