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自我修炼 培养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是指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与职业功能。拥有健康人格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也是人生幸福的基石。拥有健康人格并非朝夕之事,它需要长期及至终身的修炼。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人格的自我修炼。
一是不断丰富知识。培根有一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理论是基础,是行动的指南。多读书,读好书,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文化素养,对于人格是一种很好的陶冶。在大学里不仅要读专业书,一些文学、历史、哲学、励志等题材的书籍和杂志也需要多读。一本优秀书籍就是一位好老师,多读书,读好书,将书中的知识和对知识的感悟内化到我们的人格中,是一条既方便又迅速的人格优化途径。
二是培养乐观思维方式。乐观的思维方式能促成人格健康发展。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的人生活中所遭受的挫折和悲剧并不比悲观的人少,乐观的人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总体而言,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相比更不容易得病,能够从疾病中更快地恢复过来,而且更加健康长寿。他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显示,乐观的思维方式有三大特点:第一,乐观的思维方式会将不愉快的经历归因为具体的原因,而不是盲目地扩大归因范围。比如,“数学没考好,可能是原理掌握不够,我的计算和逻辑能力没问题”。第二,乐观的思维方式倾向于将问题归因为外部原因,而不是内部原因。比如,“我可能是因为没有掌握好学习数学的方法,我会找数学老师和数学好的同学好好请教一下”。第三,乐观的思维方式会假设导致失败或不利的原因是暂时的。比如,“一旦我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我相信自己的数学成绩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是加强自我塑造。自我塑造要从正确评价自我开始。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要学会自己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正确衡量和重新评估自己是每个大学生的一项必修课题。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继而正确评价自我。我们可以从多角度来加强自我认识,比如家族背景、成长环境、父母长辈及兄弟姐妹的优势和短处、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父母的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等等。既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悦纳自我,又要知道自己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改善自我。
自我塑造要从点滴做起,积少成多。“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人格的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这个积累是从小事开始的,要循序渐进地有意识地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比如,宿舍同学共同生活过程中,由于大家的性格不同,对难免会有所冲突。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冲动的同学来说,在一些小摩擦发生的时候不妨尝试给自己留点时间想想。“我这么做究竟是要表达我的愤怒,还是要解决问题?”说话的声音尝试放低一点、频率放慢一点,这样让对方感受到的威胁性就小一些。如果坚持每次遇到冲突时在细节上注意一点,渐渐性格就可以得到改善,遇事就不再那么冲动了。
四是积极融入集体。集体是人格优化的土壤,也是个性表现的舞台。苏格拉底说过:独处者,非神即兽。没有朋友的人,注定是孤独的;没有朋友,痛苦和失败没有人分担,会变得更加痛苦;没有朋友,欢乐和成功没有人分享,那种快乐也会打折。有人说,不能和人分享,就是种严苛的惩罚。比如,宿舍里出现一个不合群的同学,其他同学惩罚他的方式是不是孤立他?恋人吵架了,会不会采取冷战的战术?班级里的一个同学犯了错误,犯了众怒,大家是不是以不理他作为处罚?人离开了集体,自身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个性也没有展现的舞台。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没有比这种孤独更让人觉得郁闷了。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会发现自己的弱点,也只有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才能改善自己。
集体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相处中也许会有冲突。从另一个角度看,集体生活也为我们提供了与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的机会,接触不同性格气质的人,会让你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性格和气质,更全面地了解自己,也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健全自己人格的途径和方法,何乐而不为呢?“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
五是培养坚定意志。构成个体人格的稳定因素是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会使个体成为一个意志坚定的人。要培养一个人的坚定意志,首先要树立正确而高尚的行动目标。有了理想个体才能克服行动中的重重困难,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其次要在实践活动中取得锻炼意志品质的直接经验。任何通往成功的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个体在做决定、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阻挠,这正好可以对意志品质进行磨炼和检验。如果能正确树立合理目标,将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有机结合,通过顽强努力达成预定目标,个体意志品质就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得到极大锻炼。最后要注意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既可以通过分析自己意志品质在实践中的表现,来取得成就感的体验,增强自我锻炼的决心;又可以通过名人名言、榜样人物、道德纪律的要求来激励自己。
六是寻求生命意义。寻找“为什么”的答案是人类的一大特征。从青春期开始,对生命意义及价值的探索就开始了。“为什么而活”成为大学生最爱思考的问题。今天的世界变化迅速,新旧价值观碰撞剧烈,物质的丰富似乎并没有让人感到精神世界的充实,甚至还有许多成功人士走向虚无。这些社会现象,更是激起了人们对生命意义进行探讨的欲望。奥地利著名的意义派心理治疗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弗兰克认为:“生命的意义是每个人自由的选择,人就是在工作中、在爱中、在对苦难的承受中获得了生命的意义。”
大学生正是在刻苦的学习中、在发展友谊和爱情的关系中、在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中获得了生命的意义感、目标感和成就感,也正是在这一系列的探索行为中使人格得以不断整合与发展,最终形成了完整、健康的人格。